财新传媒

林毅夫: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四个比较优势

2017年12月04日 17:39 来源于 财新会
为什么同样是基础设施的倡议,中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而美国是无声无息。原因就在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为抓手的时候,有四个比较优势。


林

  11月30日,中国民生银行与财新传媒于北京携手举办2017“一带一路”投融资高峰论坛,围绕“服务实体经济 融通全球市场”,探讨PPP和基础设施跨境投融资、跨境并购与国际产能合作中的金融创新服务,为“一带一路”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为什么同样是基础设施的倡议,中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而美国是无声无息。原因就在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为抓手的时候,有4个比较优势。第一个是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第二个是有3万亿外汇储备。第三是产业的发展。第四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的理论。“一带一路”建设是在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当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本着“以己利人,以己达人”的精神,很可能带来的就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说的“百花园”的理论,将迎来世界每个国家共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富起来的梦想和时代的到来。

  全文如下:

  今天,我想从改革开放40周年也就是明年,同时上个月刚刚召开过党的十九大,来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从新结构经济学我这几年提倡的新的发展理论来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十九大提出,我们现在是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的时代。我个人觉得这个总结非常好,1949年建国毛主席带领我们站起来。经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78年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其实我们还非常的穷。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GDP只有154美元,这是什么概念?一般认为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非洲国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但是我们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GDP连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达到,因为当年他们是490美元,而且我们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经济,1978年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是4.7%,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8%,两项加起来只有9.5%。也就是说90%以上的国民经济跟世界是不接轨的。当时像是其他贫穷的国家,81%的人生活在农村,84%的人每天的消费水平,是低于国际上所讲的贫困线,一天1.25美元的生活费。我们知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1820年,我们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是33%,但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只有4.9%。

  那么从1978年,小平同志推动了改革开放,到明年就是40年的时间。我们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一段时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的增长达到9.6%,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是在人口超过11亿人的大国当中,平均我们的贸易增长速度14.8%,将经过38年的发展到去年,我们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9年的时间,我们的经济总量,按照市场汇率计算,超过日本,2010年的出口总量超过德国,变成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们出口的产品当中,97%以上是制造业产品。后来美国是世界工厂,二战以后德国、日本是世界工厂,现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的贸易总量就进口加出口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的时候,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我们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6年就是去年,我们人均GDP达到8100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那这一段时间里,有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脱贫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确实从1978年的贫困落后的面貌,现在可以这样说逐渐富起来。

  那么,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的追求一方面我们要富起来,二方面我们要强起来。从富起来的角度来看,现在国际上不管是一些多边发展机构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或是投行或者是一些学术机构,普遍认为2026年左右,中国变成一个高收入的国家,也普遍认为,到2030年前后,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会超过美国。同时,到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步完成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规模,很可能从1978年的占4.9%,去年我们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15%,到2035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很可能在25%左右。

  那么,经济即是经济,那么中国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是富起来也是强起来。对国际上就有更大的影响,跟更大的责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高收入国家,他们也同样地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世界的发展负起更大的责任。去年我出了一本书,叫《超越发展援助》。在这本书中我做了一下统计,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通过多边或者是双边的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援助超过3万亿美元,钱的数量是不少。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到现在能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2个,一个是我们的台湾,一个是韩国。

  当然,到2025年左右,中国大陆这一部分,很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个从低收入进入中高收入的经济体。在1960年的时候,全世界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的时候,只有13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这13个当中,有8个西欧的国家,另外5个是日本等亚洲国家。所以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虽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还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确实提供很多援助。但是效果相当有限,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是在低收入陷阱,或者是中等收入陷阱。那么,为什么发达国家提供那么多钱,做了那么多努力,效果跟意愿有那么多的差距,那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是什么?有些是在人道主义上面,比如说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教育,改善健康。再就是在人权方面,比如说提供社会保障,强调男女人权,以及强调政治改革要民主化。那我想这些用意都非常好,出发点都是很值得让人尊敬的,但效果为什么这么差?

  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国家,要对世界承担更大的责任与应该提供帮助。能不能做的比现在发达国家做的更好一点,从这一点来看,从这几年来提倡的新结构经济学来看,当然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富起来强起来,那怎么样才能富起来强起来,当然经济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指的当然是说平均收入水平平均不断地提高。那收入水平要提高,就代表这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力也要不断地提升,怎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劳动生产力?一方面是现有的产业,他要不断地技术创新,以及要不断地涌现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硬的基础设施像动力供给、港口、道路要不断地发展,同时软的像金融、经济基础要不断地完善,怎么样对发展中国家有最大的帮助,那就要首先来看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瓶颈限制是什么。其实在现代化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就像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曾想的“要致富先修路”,必须先改善基础设施。我想各位到海外去看,尤其到发展中国家看,当初是基础设施的贫穷。

  习主席在2013年8月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2013年11月份,在印尼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我们现在称为“一带一路”倡议。它是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共同繁荣。那么基础设施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想咱们国家也是清楚的,我们也是清楚的。其实包括美国也是清楚的。所以在2011年的时候,奥巴马总统提出“印泰经济走廊”从印度连通基础设施,并且也在同年提出新“丝绸之路”,主要的内涵是阿富汗跟中亚五国以基础设施给他们找到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这个内涵跟我们“一带一路”建设,其实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是美国提出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倡议,如果今天不说,也许在座没有多少人有印象了。中国提出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讲是风起云涌。为了“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提出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这个倡议提出的时候,美国是公然反对的,但是大家知道有57个国家是创始成员国,现在已经有77个国家,而在排队地等着加入,目前除了世界银行之外,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是全世界成员国最多的国际发展机构。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峰会,有29个国家的元首出席会议,还有一百六十几个国家或者代表来参加。为什么同样是基础设施的倡议,中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而美国是无声无息,我想主要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为抓手的时候,有4个比较优势。

  第一个,是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基础建设特别强。基础设施一方面要钢筋水泥这些原材料,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够都超过世界一半。那么基础设施要施工,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快,我们也培养了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队伍。而美国早过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年代,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或者说没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第二个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金融投入,大家知道我们有3万亿外汇储备,过去这些外汇储备主要买美国政府的债券,投资投到他的资本市场上去,然后现在按照美国汇率应该还有两、三千亿美元以上的储备,这些都可以作为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撬动其他的贷款,来支持“一带一路”的发展。

  第三个,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智慧,必须有产业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比较好的经济体有一个问题,当他们还是农业经济要转变为工业化经济的时候,都抓住了产业调整的机遇期,劳动密集型+工业,工资上涨劳动密集型抓住机遇,实现他们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二战以后,日本抓住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期,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亚洲是条小龙,抓住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期,实现了他们的工业化。我们抓住了亚洲四条小龙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期,实现了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现在,随着我们工资的上涨,也到了我们要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机遇期。在改革开放之后,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随着工资上涨,比较优势不断地失去,主动地被动的一定会转到海外区。但不同的是中国的规模,80年代的时候韩国整个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是230万,我们台湾150万,香港100万,新加坡50万。这一次中国雇佣的制造业的人数,按照第三次经济普查是1亿2400万,当中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差不多有8500万,这些产业的劳动力即将释放出来。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在的GDP普遍在一半之下,在这种机遇之下,他们的经济很可能像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或是六十年代亚洲小龙一样快速发展起来。

  第四个,是发展理念、发展思维。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但是成功非常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思路是拿发达国家的经验跟发展国家的理论作为我们政策制定的理论,而不是十九大里面提到的走自己的道路。所以看起来好的理论实际很差,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制度发展阶段等等作为他的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普通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因为拿发达国家理论到发展中国家难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总结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形成的理论和思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我们的机遇发展他们的经济,会比发达国家理论跟经验,有更多地参考借鉴价值。

  从这里讲起来的话,“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他们会非常地欢迎,非常的支持。那么对于一些资源多的国家,需要很多投资很多建设。对资源缺乏的国家也会创建一个外部的市场。发达国家可能基础设施可能会好一点,但是“一带一路”也有助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法国、都会积极参加亚洲基础建设银行的发展,因为这些基础设施的融资,产能发展也需要股权,需要融资,世界经济发展更好了,我们对金融也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是在中国富起来、强起来过程当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以己利人,以己达人”,很可能带来的就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亚洲博鳌论坛上说的“百花园”的理论,我们将会迎来世界每个国家共同实现他们工业化、现代化富起来的这个梦想和时代的到来。

  (根据会议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