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会议
财新传媒

中银国际李彤: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2018年06月11日 15:53 来源于 财新会

在6月8日举行的财新峰会香港场“粤港澳大湾寻求整合效应”论坛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总裁李彤表示,湾区经济的特征是全球最具开发性的,也最具创新性的经济系统之一,拥有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湾区是培育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功的湾区经济往往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港口体系)、合理产业分工协作、高效创新体系、宜人居住环境,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科技、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这是湾区经济的特点。

李彤在“财新峰会香港场”上做发言
李彤在“财新峰会香港场”上做发言

以下是李彤演讲实录:

 

本人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了20年,这些年中也算见证了粤港澳的发展变迁。另外,我所在的中银国际总部也在这里,所以有一点思考,不太成熟,跟大家分享。

湾区经济的特征是全球最具开发性的,也最具创新性的经济系统之一,拥有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湾区是培育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功的湾区经济往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港口体系)、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高效创新体系、宜人居住环境,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科技、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优化产业布局和引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这是湾区经济的特点。

从我们这边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怎么样呢?我们地理位置很独特,背靠中国内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势不言而喻。同时,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经济规模雄厚,粤港澳三地产业发展存在梯度互补的优势,存在互补、多元发展。其中,香港以金融、服务行业为长,是全球金融中心和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澳门的特色是旅游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比较成熟。而深圳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整个珠三角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形成了差异互补,这些能力都不容小觑。

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确实具有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底气。我们的不足与挑战是什么?与世界成熟的三大湾区相比,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过去三地发展相对比较分割和独立,还没有形成比较强的聚合力,现在正在形成中。粤港澳三地合作由来以久,一开始以各种形态,开展比较早,到现在来说协调性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确实粤港澳三地涉及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所以要素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受到部分机制体制的制约,这也是历史形成的。

另一方面,城市间的定位和分工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城市间互补优势可以发挥得更好一些。特别是珠三角部分区域,比如制造业方面仍有同质化产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摩擦成本。

如何解决?我们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还是要积极应对这方面的挑战,整合优势资源,落实协调发展。从比较高的层面来看,粤港澳有不同的市场体系。从香港、澳门来说,市场体系惯例及规则与国际规则接近,发展成熟一些,所以整合三地要素资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探索中国内地市场与国际规则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会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提供一个参照样本。

我们建议要整合,全方位整合区域要素资源,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有两方面:

1、空间。探索空间上的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包括人力、资金、货物流动的自由度有待提升。

2、功能。实现城市群间的功能互补,打造金融、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区域,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空间方面,建议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给三地合作提供足够的时间,鼓励三地政府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这方面也有几位嘉宾提到了。建议国家层面考虑建立一个更高级别上的协调机制,推动三地政府比较好进行政策协调、加快制度创新、消除行政壁垒、率先实现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商业服务、产权保护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统一平台。

功能方面,依照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针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结构,取长补短、延伸产业链条,探索经济发展新空间,科学统筹城市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比如可以学习香港、澳门在服务业领域的专业经验,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结构向消费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借助深圳的科技研发能力,改善区域制造业偏中低端的现象。依托珠三角地区比较大的腹地优势和人力资源,解决目前港澳地区要素资源不足的困境。改善社会环境,延伸城市功能,形成多要素、多产业创新融合的优势,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方向,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三大湾区中各有特色,比如纽约湾区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医药研发中心。旧金山湾区以硅谷创新能力闻名于世,东京湾区主要是高新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科技和制造业等方面都有坚实的积累,我们可以建设同时实现融合三者优势的创新湾区,构成有别于其他湾区的发展优势。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港澳服务业的优势,丰富参与主体。其中,我们建议两个方面:1.把科技和制造业融合后进行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形成一个制造业新模式。2.把科技、金融融合成科技金融的新业态。

李彤发言
李彤发言

 

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区域内将金融开放和合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率先突破口。金融资源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三大湾区中均有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其中香港是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全球排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分别名列第18位和第28位。我们的金融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内地金融市场还处在逐步对外开放过程中,三地金融资源尚未实现完全的相互融合。推动区域内金融资源合作、开放,不仅为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必备的资金支持,而且可以作为中国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示范窗口。

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提高区域内金融服务的综合实力。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管理水平,也代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比较高的开放程度。在大湾区建设中可以借鉴香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制度设计、监管规定等方面接轨国际市场的有益经验,补齐短板。

随着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不断加深,我们可以预见这一合作将带动区域金融服务综合实力的上升,实现资源的优势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上处于“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可以成为推动丝路建设的关键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珠三角制造业会率先走出去,优化产业布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金融业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是我们的天职,制造业对东南亚服务融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率先打造一个为“一带一路”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模式。比如香港和深圳共同发挥跨境金融、贸易融资、并购投资、财富管理等领域的优势,由香港作为海外金融服务的主要供应方,内地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拓展客户群体、提供信用调查和信息收集的作用,可以双方创新和开发“一带一路”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于金融机构这一微观群体,李彤认为首先需要顺应市场趋势,做好准备。比如要对自身做改革,比如如何储备人才,如何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化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等。还需要思考的是,产品服务的门类是否符合这个市场的需要,比如跨境服务。金融风险管理极为重要,我们的风险能否跟得上,能否到位?尤其是处于开放市场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具备接受全方位和国际监督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改革自身,提高素质。

第二方面的核心关键词是创新。我们本身服务实体经济,所以要顺应市场变化和客户的需求,要做好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我们公司涉及比较多的跨境业务,其中日常工作中比较多的是直接融资服务。去年无论是国家层面各项会议,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收集,重点发展直接融资已达成共识。因为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在过去所占的比例较少。这恰恰是我们的责任、使命和业务机遇。下一步在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方面,具体来说,包括帮助客户发债、发股以融入资金和资本金等方面,尤其是在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新经济领域,将会有更大的空间。最近香港资本市场也作了相应的改革,金融机构也要顺应这个变化为新经济群体助力,这也是为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打好基础。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战略之一,海外市场存量现在减少了一点,但未来还是要大发展。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刚才提到有三种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好的方式是三地频密互动以降低汇兑风险。香港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我们未来在人民币产品方面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年我们探索了在香港主板发行以人民币计价股票。这是我们在香港资本市场进行的业务创新。另外,我们在欧洲资本市场首家开展了以人民币作为交易抵押品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未来这类交易可以探索在大湾区以人民币逐步替代。人民币是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一个现实选择。